公关资讯

各种各样的公关资讯

小红书“滤镜照骗”:岂止一抹粉红的回忆

近日,关于小红书“滤镜照骗”的相关话题登上热搜,网友们纷纷发现:小红书博主的旅游图片和本人的实地探访照片严重不符,去掉滤镜后所谓的美景变得杂乱不堪。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小红书“照骗”案例


面对大量网民甚至喷子突如其来的猜测和质疑,其中一位小红书滤镜景点当事人在微博上发出声明回应,说明原片和发布图的调整细节,并发问“是加滤镜差距大还是两套原片差距大”;同时她也表示:此次行为纯粹是个人分享,和平台没有利益输送关系。对此,众多网友纷纷表示同情。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小红书博主发布的声明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网友的评论


随即,小红书针对此话题发文道歉,并提倡避免过度修饰,还会尝试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之类的产品。又有大批网友为平台喊冤,归咎的长矛无的放矢。


对此笔者认为,小红书在此次争议中的主要责任在于:它在分享型社交平台和实用型点评平台之间创造了模糊的地带,从而导致用户在“真实性”和“美观性”上难以作出较好的权衡。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小红书发布的致歉声明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网友在评论区的热议


这并非小红书第一次陷入“造假”风波,早在2019年,小红书就被爆出了“种草笔记”黑色刷量产业链;又有用户发现大量无资质的博主或店主兜售三无产品;之后又被工信部点名批评,平台公信力呈下降走势。


据数据显示,仅2019年上半年就收到165起对小红书的用户投诉,热点主要聚焦在商品质量问题、售假、虚假宣传等方面;面对“下架”的风波,不少用户表示,内容分享平台如今已经变了味,纷纷加入“反种草”阵营。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小红书历史的危机话题


再次面对造假的危机,小红书竟将“照滤照骗”解释成“摄影作品”当成旅行指南,有归咎分享者和用户的嫌疑;另外,“踩坑榜”是消减虚假的武器,还是开辟商业赛道的盈利工具也难以定夺,“丑化滤镜”、商家间的恶性竞争、化身“小黑书”的风险令人细思极恐。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网友对本次小红书回应的质疑


从过程论的视角来看,危机的发展是渐进性和突发性的结合。“滤镜照片”事件的爆发无疑说明本次事故是小红书遭遇的一次充满多变、不确定因素的特殊事故,具有突发性;而纵观小红书自2019年起长期以来的负面话题,无疑也说明了此次危机的生成是一个持续累积、渐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系统。


学者胡百精指出,危机管理不单纯是事件处理,而是对组织威胁性生存环境的修复和改造。因此,我们认为危机本质上是一种威胁性的形势、情境,或者状态。当我们透过现象探究本质时就会发现,危机的发生是社会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构成要素、运作规则和发展秩序由常态异化、裂变为威胁性体系的过程。


在小红书负责人口中,小红书“从2013年的购物攻略,到2014年、2015年开始做跨境电商,再到2017年的社区多元化”,产品形态是不断迭代的。在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看来,实际上这也表明小红书的发展并不是规划好的路径,而是“边走边修车”的状况。


危机事件不等于危机本身,小红书面临的挑战并不单纯是一个威胁性事件,而是涉及到内部与外部多重利害关系,即商业化与内容艰难平衡的复杂困境。在笔者看来,这份勇担责任、举列措施的道歉声明,何尝不是一剂“修车”的药膏,若只把危机当事件,不拿出真正行动进行整改,将无法摆脱历年的艰难处境。


笔者认为,小红书问题的关键在于产品和平台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小红书需要反省多年历程、明确规划定位,做出实质性努力,通过更完善的算法和标签等技术手段呈现真实的内容,倡议更多用户分享真实的内容且不断落实,才能够化解危机、釜底抽薪。



cache
Processed in 0.010456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