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滴滴因安全审查遭下架
时间 : 2021-07-18 12:00 浏览量 : 321

6月30日,滴滴赴美上市。三天后的7 月 2 日,国家网信办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的原因表示:将启动对于“滴滴出行”的网络安全审查,停止新用户注册。

 

image 

 

网信办7.2公告

 

自网信办发文起,网络上对于滴滴是否将用户信息打包给美国的讨论便甚嚣尘上,网友们也纷纷猜测起滴滴在上市期间几乎零宣传的原因。

 

7月3日,滴滴副总裁于个人微博发文辟谣,称“绝无可能把用户数据交给美国”,后又补充称道路数据也包括在内,滴滴官方也转发了这条微博。

 

image
滴滴副总裁微博截图

 

image
滴滴转发微博截图

 

7月4日,国家网信办就再发通报,称滴滴严重违法违规手机使用个人信息,根据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image
7.4网信办通报

 

在下架通报发布后一个小时内,滴滴迅速发文并对事件表态,表示坚决落实国家要求,认真整改,持续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image
7.4滴滴微博回应

 

7月9日,“滴滴企业版”等25款(其中大部分与滴滴相关)App也遭网信办下架。

 

image
7.9网信办通报

 

7月10日凌晨,滴滴于官方微博再次作出回应,表示对主管部门要求诚恳接受,并将深入排查、认真整改。

 

image
7.10滴滴微博回应

 

先前各类事件的舆论场中极少会出现一面倒的现象。但此次事件中舆论却对滴滴开展了大规模声讨。在笔者看来,此次滴滴遭受如此重大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触及了国家信息安全的红线。

 

滴滴是一家公共性非常强的商业组织,不仅主业务聚焦于交通出行,其也一直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设等相关工作,几乎渗透进入公众底层生活需求。再加之以其目前的体量和覆盖率而言,滴滴不仅掌握了海量用户个人数据和出行数据,更是通过测绘而掌握了国家高精度的道路数据。一旦这些信息遭到泄露,对于所有用户乃至整个国家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公共性强意味着组织将会涉及广泛的利益群体,其受到的新闻媒体与公众监督的程度会高于私营组织。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滴滴不可以像普通企业一样处理自身与外界的各项关系,这也是导致滴滴口碑崩塌的直接原因。

 

数字化时代,公众层面,个人对隐私权的意识越来越强;而国家层面,信息安全也逐渐上升为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问题之一。从整体舆论反馈中来看,滴滴即使十分及时地给出了明确的表态,但仍无法完全打消公众对大数据安全的担忧,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另外,滴滴作为一家互联网平台公司,公众形象可谓一直饱受诟病。无论是前两年引发公众强烈质疑的多起刑事案件,还是数据、算法不透明、不公开,涉嫌垄断,都无疑为滴滴积累了很多的舆论负资产。拥有着庞大用户体量的滴滴应当更加深入思考这些负面舆论产生的原因,并去反思、化解,更好地承担起肩上的公众责任。毕竟,企业的社会价值往往决定民心和舆论所向。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淘宝之于网购、美团/饿了吗之于外卖,滴滴在网约车出行领域也有着无可撼动的领导者地位,不仅体现在其近九成的市场占有率上,更体现在其通过培育消费者的网约车习惯而牢牢占领了消费者心智。因而虽然遭遇下架,但老用户仍能正常使用滴滴,司机的接单、收入等也都未受影响。甚至,有许多网友称“滴滴下架后都不知道该用什么软件打车了”。因而,在笔者看来,老用户短时间内或许仍无法完全从滴滴切换至其他平台,在短时间内,滴滴的用户粘性会帮助其在业务上不至于彻底断绝后路。

 

虽遭遇下架,但滴滴的故事至此显然远未结束,我们仍需耐心等待调查结果。也期待滴滴坚持回归科技向善的初衷,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为社会、为公众带来切实的利益。


标签: 危机公关
相关新闻
cache
Processed in 0.00849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