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在西方传统中常被认为如自由市场“无形的手”一般,是自然形成的、正直与理性的“公意”。社会契约论创始者卢梭也认为,“公意”永远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永远是公正的,不会犯错误。在美国民主政治中,集公意而成的舆论,是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基石。
然而,李普曼在《舆论》一书中对舆论的深刻剖析,颠覆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舆论的认知,也直接质疑了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决策依据。
书中指出,大众媒体在公众头脑中投射了并非客观真实的“拟态环境”,公众在思考公共议题时也会对“刻板印象”过度依赖,这使得舆论往往与真相和现实相去甚远,表现为非理智与非客观。基于这一论断,李普曼提出了通过建立各类专家组成的情报机构来“精英治国”的设想,以维护民主政治的良性运转。
作者
沃尔特·李普曼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专栏作家,曾两度荣获新闻普利策奖,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显赫声誉。他一生持续写作60年,创作1000余万字,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被誉为“美国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一战期间,李普曼在参与美国作战部战时宣传的过程中,对舆论的非理性一面有了深刻的认识。一战结束后不久,李普曼于1922年发表了著作《舆论》(Public Opinion),首次对舆论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提出了“拟态环境”“刻板印象”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成为了议程设置理论的早期思想源流。此书也被公认为传播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01
“拟态环境”
横亘在公众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屏障
随着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对公众来说,超出自己生活圈子、不能直接接触了解的事物也越来越多,他们只能借助大众媒体去对这一部分外部世界形成认识。人们头脑中这个在大众媒体描绘下形成的观念世界,就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然而,如同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一般,这个观念中的世界往往和真实世界判若霄壤。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一群囚犯生活在洞穴中,手脚被捆住,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是一堵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只能看到被火光投射到墙上的木偶的影子,认为这些影子才是真实的,且是世界的全部。后来有人爬出了洞穴,才发现了真正真实的世界。
为何公众难以对环境形成客观的认识?
从当时提供外部信息的主要媒体——报刊来看,其在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外部世界的客观现实时,存在许多的无力之处:
首先,由于报道版面的有限与报刊行业追求销量的需求,被报道的内容已经有所取舍;其次,报纸信息已经是编辑选择过的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再次,新闻与真相的本质区别在于,新闻更倾向于突出某一事件,而无法呈现真相的全部;再加上权力的介入干预与报道者主观认知的参与……这一系列因素使得大众媒体报道出的信息已经远非客观现实。
总之,公众在这样一个基于大众媒体报道而形成的“拟态环境”下,想要清晰、公正地把握外部世界的真相,变得无比艰难。舆论在公众对环境进行观察和行为反应的过程中,就已经遭遇了种种的信息偏折。
02
“刻板印象”
来自公众自身的认知局限
从公众自身角度来看,“刻板印象”的存在也使其难以形成对事物客观公正的认识。
所谓“刻板印象”(stereo-type),就是人们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标准进行社会分类,进而形成的对某一群体的固定印象。这些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人们按照自己的兴趣与利益,先入为主地理解这个世界。
有一类“微笑抑郁症”,患者在承受较高抑郁痛苦的状态时仍会像正常人一样欢笑,这类不符合多数人对抑郁症刻板印象的抑郁患者,即使声明病情也鲜少能得到周围人真正的认同与理解。
刻板印象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其作用有着两面性:一方面,刻板印象的存在能够帮助我们简化辨别世界与周围事物的过程,让我们更加方面、快捷地解决日常问题;另一方面,刻板印象的存在容易让我们忽略掉一些事实,产生误解。刻板印象对于公共事务的认识方面最有害之处在于,让人们对事实产生选择性认识与记忆。
人们愿意接受符合自己刻板印象的信息,而对与之抵触的事实选择视而不见。
在无序与嘈杂的社会环境之下,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注意力与理性认识水平都被大大降低,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刻板印象去形成观点与世界图景,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舆论,也变得与理性客观相去甚远。
03
“精英治理”
建立由各类专家组成的情报机构
由于上述“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的存在,舆论往往呈现非理性的状态,故李普曼认为“依靠这种舆论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一定会出错误”,并为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建立一种由各类专家组成的情报机构。
在李普曼看来,要想形成的意见与想法更加理性可取,那么主体本身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能够逃脱拟态环境的限制;第二,能够剔除自己的刻板印象,尽量公正地面对问题。相较于普通公众和身兼重任却并不专业的官员,李普曼将政治和产业领域的精英们视作更符合这一标准的人选。
按照李普曼的设想,这一机构建立之后,将成为“政府和行政部门的得力助手”:更好地搜集全面而客观的信息,为决策的制定提供现实参考和依据;同时成为政府各部门之间、行政体制之间、政治与科学研究之间的良好桥梁,进而提高行政效率。
美国中情局,某种程度实现了李普曼对于精英情报机构的设想:情报技术人员多具有较高学历、或是某些领域的专家,且该机构的组织、人员、经费和活动严格保密,国会也无权过问。
时至今日,李普曼为民主政治寻求的“精英治理”这一出路,仍有很大争议,“中情局”的设立似乎也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美国政府避免愚蠢、偏激的政治决策。
尽管李普曼“精英治理”式的解决方案仍有待商榷,但《舆论》还是为我们系统地描绘了一幅舆论形成机制的真实图景,让我们对大众媒体环境下舆论非理性的那一面,有了更深的系统性思考与认识。
相较于《舆论》成书时期的大众媒体,如今的媒介环境在传播信息的速度、广度、密度上早已发生质变,公众也拥有了更加丰富的信息渠道和更多维的观察视角。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新媒体技术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推向“无组织却有纪律”的超级合作新高潮时,如何巧妙利用互联网技术新的可供性,探索舆论走向卢梭意义上“公意”的可能性,需要我们投入更多创新大胆的思考与想象。
城市街头的快闪活动:借助新媒体技术,能快速实现陌生舞蹈爱好者的集结,并在短暂时间内完成高效的合作——约定时空下几分钟的表演秀。“迅速集结-高效合作-快速散去”式的快闪活动实现了“无组织却有纪律”的蜂群式合作。
我们没有资格绝望,因为正如詹姆斯所说,决定我们命运的各种假设和以往任何时候一样包罗万象、意味深长。
下一篇: 舆论为何都导向一边
相关新闻
- TikTok 推出新的翻译和字幕工具 08-16
- 新东方正在布局TikTok,公司已发出TikTok主播的招聘? 08-09
- 抖音国际版TikTok宣布在全球范围内禁止加密货币广告在其平台推广 07-31
- 抖音对音乐做的事,TikTok做到哪一步了? 07-31
- 从TikTok到格莱美,短视频如何影响主流奖项 07-31
- 如何通过TIKTOK找网络红人合作推广 07-30
- TikTok已是“全球第一”,而快手还是留不住外国“老铁” 07-29
- TikTok吸粉350万,1年半赚4亿美元,玩社媒她狠甩同行几条街 07-29
- TikTok网红能赚多少钱:推广一首新歌可收750美元 07-29
- TikTok难道只能做C端吗?其实不是 07-24